慈祐宮
原名天后宮的慈祐宮,位於松山火車站前、饒河夜市附近,佔地約八百坪,清乾隆18年(西元1753年)創建。松山曾經叫做錫口,所以以松山慈祐宮正門上的匾額,寫的是「錫口慈祐宮」。
一、位序主從:坐北向南,屋頂飾彩鳳展飛或青龍騰躍。
二、氣韻生動:中門兩側有嘉慶年間(十八世紀初)雕刻的石獅子乙對,塑型生動、毛髮畢現。川門左右則有近代刻製石獅拱衛,威猛傳神,中央門橡上書「慈祐宮」龍門曰「左輔」,虎門稱「右弼」,透雕窗檽飾以亭台樓閣,壁面浮雕雙龍搶珠,猛虎下山或花鳥麟,殿內橫樑彩繪,脊飾雙龍搶珠,鳳凰白鶴呈祥,綱目層層,細巧鮮麗,九龍石吟,雄姿煥發,環繞大理石欄杆。
三、文化符碼:慈祐宮廟頂上,有很多的雕飾,例如飛躍的青龍,傳說青龍可以防止火災發生,所以廟頂上裝飾著青龍。 門上均刻有門神。
湖口老街
湖口老街位於新竹縣湖口鄉,其發展的時間可追溯到清光緒19年(西元1893年),湖口老街舊稱『大窩口』,窩即山窩,亦即兩山中間三面封閉,一面開口,有河水流出的地形;湖口老街的興盛來自於鐵路的開發,台灣巡撫劉銘傳建築新竹至基隆的鐵路時劃經湖口地區,因此為糊口老街帶來了最熱鬧繁盛的一段時間,當時的火車站就是現在的天主堂所在地;直至1929年鐵路北移至北勢,讓湖口擁有『老湖口』與『新湖口』兩個因商業區發展而來的舊地名,老湖口指的是湖口老街一帶,新湖口就是新的火車站(北勢)設立之地。
湖口老街並非台灣獨特的建築,實際上,它和迪化街、三峽、大溪、北埔、金門等老街,都可以稱做是所謂日據時代的「大正式店面街建築」。然而,湖口老街的特色在於它幾乎完全保留了當日鼎盛時的風貌,沒有像其他老街在現代建築壓迫下殘喘。
一、位序主從:包含「街頭」「橫街」「新街」的三條街,而在這當中以街頭最早建立;再來是橫街;最晚興建的則是新街,就是現在所稱做的『湖口老街』。
二、氣韻生動:湖口老街擁有巴洛克風格的雕琢精緻華麗,而在其牌樓立面則是呈現雅緻美麗的風格。
三、文化符碼:葫蘆象徵福祿,古錢象徵財源滾滾,花瓶象徵平安
劉氏雙堂屋
地點:新埔鎮上寮里義民路2段460巷42號
傳統客家農宅
清乾隆20年(1755年),廣東人劉學悟(延轉)隨母親渡海來台,移墾新竹香山地區。1781年又從香山移居新埔上枋寮現址,並起造新宅。1928年因子孫眾多不敷居住,乃改建成今所見前後兩堂、左右各三棟橫屋的擴大型四合院,稱「雙堂屋」。
二、氣韻生動:「雙堂屋」紅色磚牆牆石窗,配上寬廣的前庭和上下台階的起伏,給人一種氣派的感覺,後方是劉家尖塔形的祖塔以及種滿花木的瑞閣園。倚靠著山丘,前面是一片廣闊的平原,前方又有鳳山溪及燒炭窩溪,形勢優美。
留言列表